发布日期:2021-12-21 16:03:00
不确定性正成为当今商业世界的主旋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意识到了数字技术的重要性,以远程医疗、在线办公、音视频会议、自动化生产为代表的现代化IT实践使得不少科技公司变成了构建智能世界的先行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力扶持数字经济不仅可以加强产业链抵御冲击的韧性,更能够以云计算、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依托,衍生出多元化的业务形态和应用场景,为千行百业提供新的转型动力和价值体现。
4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据供应链,以数据流引领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随着数字经济对产业链重构、创新链重塑步入深水区,通过上云来“随需随用”、用数来“点石成金”、赋智来“降本增效”成为加快产业转型的三大有力武器。
02、企业上云需要层层规划,不能一蹴而就
这一进程中,云计算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平台资源,已是摆在各个企业面前的必选题。然而,就像每一项技术创新的实践都是有成本的,企业上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层层规划,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和需求来逐步实施。例如,传统大型企业更偏向于混合云,原因是已有的数据模型较为复杂、内部流程和组织架构难以打通、对数据安全和合规性要求严苛等;互联网企业则偏爱以公有云切入,因为历史遗留资产少、业务弹性需求高、接入新技术更快;初创或小微企业对业务应用更加聚焦,更关注上云对未来发展的实质性帮助,需要把资金花到点子上。
企业上云或者数字化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并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把原来的一个应用系统搬到云上,也不是把原来使用的EMC的存储换成云存储,或者把原来的线下的数据库改成线上的数据库。
真正的企业应用上云,必然会改变企业整个体系,数据中台、业务中台都需要重构。在云原生的态势下,一个企业上云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用云原生计算,重构企业的应用系统才是根本。而通过云原生技术重构核心系统成为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动能、新引擎。
如今,领先的企业都在寻求采用云原生技术,更快、更有效地将创意付诸实践,让用户自主可控,实现标准统一、成本降低、弹性提高。云原生操作系统可以通过错峰来降低成本,减少计算资源的消耗。在很多企业中,信息化系统都已经存在,而且往往存在着不止一个业务系统。比如,ERP系统、CRM系统、HR系统、电商系统等等。虽然每个系统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查询、分析或报表等功能,但如果想要集中地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就需要对多个系统进行数据抽取集成来实现。
企业和应用上云后,通过建立一个平台或者数据中台,不仅可以零代码实现与各数据平台无缝对接,还可以进行数据清理、统一主数据管理等。下一代企业平台重建将是企业数字化的关键。
03、上云前,企业需要考虑的四个关键点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云计算发展白皮书》报告中预计,中国公有云市场未来三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阶段,到2023年市场规模会超过2300亿元,私有云市场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500亿元。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数据中心市场规模的不断萎缩。毋庸置疑,企业上云是一道必做题。可是,多少企业为了上云而上云?业务呢,规划呢,底层支持呢?战略呢,合作伙伴呢?
当上云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怎么上就成了其中的核心议题。直接把业务全部搬上云?这么跟你说的都是骗子,直接拉黑。
2012年圣诞节前夕,当大家都在等待欢庆和娱乐的到来时。AWS的弹性负载均衡服务出错,导致Netflix停机,让大批指望着能通过流媒体服务度过一个不错的圣诞节的顾客难忘至今。
2016年5月9日,Salesforce.com的硅谷NA14实例脱机,导致其断电超过24个小时。客户数据大量丢失,损失不计其数。
2016年10月21日,DYN遭遇了一系列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业务几近停滞。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往前走可能遇到不可知的挑战,但又没法往后退或者停滞不前,怎么办?唯有更周全的规划、更细致的任务分解、更全面的容错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把一切做的更好。
01、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因此总体来看,企业上云是个系统工程,它不是简单的算术题,而是应用题。就像解应用题一样,达成一个目标有很多种路径,上云也一样,方式很多。你可以选择公有云、也可以选择私有云,还可以选择混合云;可以一部分业务先上云,再逐步完成迁移,也可以全部业务直接搬上云……
但是请注意,解应用题最终关心的是结果,是能不能解出来,至于采用何种方法并不是最关键的。上云也一样,你在意的也不应该是云本身,而是应用、是业务,因为云只不过是承载业务的基础设施平台。
所以上云的出发点一定是应用,而不是为了上云而上云。上云是因为企业业务要跨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此,底层支撑平台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这其中如何改变有很多种选择,但最重要的一点,云一定要既能承接过去的应用,又能对接未来的业务,能做到承上启下。
02、三思而后行
有了这个前提,再去探讨究竟该如何上云,而且上云要有步骤、分阶段。
宏观层面看,上云这件事分三个阶段,包括事前规划阶段、事中实施阶段,事后调优阶段。微观拆解每一个阶段,又能分出很多步骤。
以事前规划阶段为例,需要考虑很多内容,需要对内做一个深入的调查。比如:企业内部对上云这件事怎么看?是积极还是无所谓,尤其是管理层怎么看这件事。请注意,这很重要,不然只会徒增后期的烦恼,当你没钱又没人的时候等待你的只会是失败;另外,IT系统的不同状态决定了上云这件事的急迫性,也将在某种程度影响上云的步骤。
在一份访谈中,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副总裁Laura Guio说中国企业:“他们会问我,最佳的行业云计算解决方案是什么,能为我的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能否保证我的数据安全?中国企业希望能给出详细的建议,例如我的数据该有多少保留的私有云上,百分之几上公有云”。
这很有代表性。总之,上云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从不同维度梳理企业内部情况,包括运营、业务、财务等各个环节,梳理的越清晰,事中事后的麻烦就越少。
03、选一个多云管理平台
终于到实战了,要做上云这件事了,更棘手的问题来了,上云的第一步是选云或者建云。
公有云就是选择题,AWS,微软,阿里云,IBM,Google……都是大厂,选谁?这时候如果前期工作做的好就能推进的更顺畅,比如哪些应用适合公有云,拉一个清单出来,再看看哪朵公有云承接的类似案例更多一些、更有发言权。通过比照,选择更适合的。
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云太多了。很多用户不会将业务放在一个云厂商中。可能一部分业务在在AWS上,一部分在阿里上,还有一部分在Azure上。对于用户来说,现在拥有一个多云管理平台是最重要的事情,谁知道以后哪家云会在某个时间点会发生什么事情?
选择一个多云管理平台,比起混合云来说,它更具备实战性,更符合用户的实践要求。而且,选择CMP最好是既有云服务又有多云管理经验的厂商,并且在行业中深耕多年。毕竟,这涉及到多个厂商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多年沉浸和深耕细作,不可能在技术层面,以及流程管理层面做好CMP。
注意,千万不要以法律法规的名义,全部将业务放到私有云或者公有云中,那也是不正常的。混合云是常态,这已经没有什么好争议的吧。
04、选择靠谱合作伙伴
说来说去,这其实是对合作伙伴的要求。如果从技术角度来说,还要考虑是否开放、混合集成、智能化,以及是否支持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还要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来选择云。同时,还有更多的行业成功案例可参考。
选什么不要紧,核心是要有技术支撑,有一个靠谱、信赖、值得长期合作的、全球性的合作伙伴,只有满足了这一点才有可能把上云这件事落到实处,真正让上云这件事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同时这其中有几个误区在此澄清一下,上云不一定比传统IT应用方式更省钱,只有合理使用资源才能发挥云的集约优势和成本优势;开源软件和商业平台,没有绝对的谁好谁差,开源不一定省钱,同时如果没有一整套研发体系,开源也终会成为受制于人的封闭商业软件。
所以还是那句话,技术支撑很重要,优先考虑、占比最大,其它视情况定之。
04、总结
整体看,全社会上云的势头很凶,但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问题多、挑战多,真正享受云红利的还是少数。上云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便小心小心再小心、谨慎谨慎再谨慎,还是有很多不可避免的错误。所以尽可能地做好事前准备去大胆的试错吧,云代表未来,但没有谁能把另一个成功的样本完全复制过来;只有学习了方法论,选择靠谱合作伙伴,才能走得更远。
上一篇:大数据在企业发展中起到哪些作用?